大腦性視障 ─ 視而不見,被誤解的一群人

 

各人表現不同

中文用「視而不見」來形容有些人雖「視」而看不見,若用這詞語來形容大腦性視障(就此簡稱 CVI )的人士也頗適合,而且他們(有男有女,不過為了簡化文句,在此用「他們」做統稱)各人都有個別差異,因此不能將Dr. Christine Roman評估表的十個特徵用來簡單地形容他們,也不是每人都具有Dr. Roman CVI評估表的十項特徵,而且腦受損是無年齡界限的,因此CVI個案並不限於兒童,成年人及長者也有。

筆者曾經較長期接觸過患有CVI的兒童及青少年大約有二十位,各人有不同的能力與表現,真是從他們的表現去認識甚麼是CVI

導致CVI有個別差異的因素

導致CVI的個案之間有很大差異的原因,固然包括腦部受損的成因、程度、發病時間(例如先天、出生後、兩歲、六歲、青少年時期、成年…....)、成長背景及過程、經歷、性格、情緒行為、喜好、社交經驗、智能、概念發展、語言溝通能力、聽力、身體肌能狀況及活動能力、其他障礙或疾病(例如Melas Syndrome便有很獨特的發展變化),當然也包括照顧者/訓練者的照顧方式、觀察、溝通及引導方法等等,真不能一一盡錄各種影響因素。

共通點

CVI人士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一般情況下不會像全失明的視障人士般長期合上眼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尚有剩餘視力可以運用,CVI人士大多都張開眼睛,除了以下情況:自幼長期欠缺視覺訓練、渴睡、疲倦、患有眼皮下垂、身體狀況有問題等。

眼神

有些CVI個案,在望著別人的時候眼神沒有焦點(no focus),又或者是與其他人沒有「眼神接觸」(eye contact)。就算有些CVI人士懂得望著其他人,但也並非真正有「眼神接觸」、有眼神交流,他們的眼神像會「穿透對方」似的。

不過能力較好的CVI個案,其實有些都能夠與其他人有正常的眼神接觸,看似與一般人無分別,但這樣反而給人一個印象,以為他們的視力沒有問題,所以將他們當作視力正常的人,沒有向他們提供足夠的照顧與保護,結果令他們在生活中可能隨時「碰釘」,例如撞傷、夾傷、混淆不同人的樣貌、拿錯東西、用手不恰當地觸碰到別人身體等等,因而被人誤解、指責、甚至處罰等。

辨認人或物件有困難

有些CVI個案的能力較高,活動能力大致沒有問題,但仍有獨特的困難,例如不能從人的樣貌去辨認人,甚至有兒童連父母也不能辨認。有些例子、則是不能辨認物件或圖片,例如桌子與椅子都是四隻腳的,所以難以分辨桌子與椅子的照片;或者在貨架上找不到紙包飲品;又或者將大浴巾誤作毛巾 (用來清潔面孔的那一種)

認字及書寫困難

有些CVI個案在認字及寫字方面有困難,例如寫字不知應該在那一個位置「落筆」(開始寫),因此容易寫出界或寫出格外,而且筆畫連接及字的結構不整齊,像讀寫障礙的情況。

報告未必能夠反映真正能力

筆者曾經接觸過一位能力很弱的CVI學生,看似經常閉上眼睛或垂下眼皮,平時甚麼反應都沒有,也不願學習,但原來一試之下,發覺她原來能看見白色枱上細小的白色食物。在白色檯面上放上白色的食物,其實顏色對比是差的,但如果仍然能夠看見,就令人驚訝了!眼科醫生的評估報告上診斷她為失明(blindness),但她只需瞄一瞄、便能夠看見數呎以內白色檯面上的白色棉花糖(最細的那種)。每當她一眼望見,便立即伸手拿取、速度極快,而且不會像嚴重視障的學生般用手左右上下來回地摸索。她這個拿取物件的動作,並不需要經老師訓練,是她自發的行為,所以評估報告真的低估了她的視覺功能,原來這被評為「失明」的個案仍然有剩餘視力可以運用呢!

生活中應用剩餘視力

筆者亦發現有好些有步行能力的CVI學生能自如地步入房間而不會碰撞門框,也不需要伸手觸摸門框位置,而且未曾去過的陌生環境也如是;有些散步時能避開人/傢具/牆壁,或在障礙物前停步而不會碰撞。這些能力亦不需要經過特別訓練。又有一個看似失明的少年,當他見到光從房門透出便說『神造光』,亦會模倣坐在對面的家人所扮的鬼臉(這才令原本以為他是全失明的家人,恍然大悟,知道他尚有視力);也有兒童在看見有人在她面前行過時便目光跟隨人物的移動(visual tracking),亦可以用手指出躲在傢具後的人。

總之這些CVI學生的表現各有不同、差異很大;但這些都是他們自發的表現,未經訓練已表現出來的。

因此,CVI學生真是容易被誤解的,甚至有些個案的行為與自閉症或讀寫障礙(SpLD)相似,因而被誤診、誤解呢!

影響智能測驗的表現

如果CVI 兒童接受智能測驗以評估智力 (例如WISC),由於智能測驗的某些項目與視覺運用有很大關係,因此他們的視覺表現可能會影響智能評估的整體結果,換言之,智能有可能被低估了,尤其是如果CVI 兒童的視覺問題不明顯,兒童又未曾接受視覺功能評估,那麼心理學家在進行智能測驗時便未必知道兒童有視覺功能及運用上的問題。

由誰人來診斷CVI

在香港,如果想確定兒童是否有CVI,首先是經過醫生,例如腦科,去診斷兒童的腦部是否有損傷;而損傷是否影響視覺,則由眼科醫生及視光師作詳細檢查以判斷兒童的視覺有沒有問題,以及問題在那些方面,例如視力、視野、對焦、斜視、弱視、立體感等等。至於視障學校的低視能訓練老師,或視障學校為其他特殊學校所提供的資源老師,能替學生評估他們的功能性視力,即是在視覺運用方面的各種能力的情況。

另外,香港的衛生署兒童體能及智力測驗中心,為學前幼兒作綜合評估,由兒科醫生、視光師及其他治療師等,為幼兒作全面評估,包括是否有腦受損、視覺障礙及CVI,並轉介合適的教育服務。

總結

從事特殊教育及康復服務的人士,應該對兒童或服務對象的視覺功能及視覺表現有更多認識,了解甚麼是大腦性視障 (CVI),甚至較CVI更為廣義的BVD (brain damage related visual dysfunction,即腦受損導致視覺功能異常),因為腦部如果受損,視乎受損部位,會有可能影響視覺功能及視覺表現。

腦部受損而影響視覺功能的兒童,無論其視覺受損程度已達到視覺障礙程度(例如輕度視障的視覺敏銳度是正常視力的三分之一),抑或未達視障程度而被歸類為BVD,都容易被誤診、誤解,以致低估其能力,因而可能錯過了適切訓練的機會,令他們的剩餘視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展,變成「視而不見」,那就真的很可惜了。

在資訊科技時代,有專家指出我們所學習的概念中,超過九成是靠視覺輸入的信息來學習的。如果真的視而不見,對生活質素一定有很大影響。

筆者接觸他們越久,越發了解他們,當然更體諒和同情他們。

在一些尚未普遍使用功能性磁力共振造影 (fMRI) 為腦受損患者進行腦部視覺功能診斷的地區,CVI BVD 的個案的實際人數一定較已被確診的更多,因此這方面的確值得更多醫療界、教育界、康復服務界的專業人士關注,並提供更適切的服務。

備註

本網誌另有一篇文章解釋多重障礙的大腦性視障兒童的學習特徵與方法、教學策略和在照顧上的一般指導原則 -

《幫助多重障礙的大腦性視障 (CVI) 兒童學習的方法》:

熱門文章

增加一般人對「大腦性視障」(CVI) 或腦受損引致視覺功能障礙 (BVI) / 視覺功能異常 (BVD) 的認知

視覺障礙兒童及視覺障礙兼多重障礙的兒童的特徵和需要

幫助多重障礙的大腦性視障 (CVI) 兒童學習的方法

多重障礙大腦性視障 ( CVI ) 學生之低視能訓練 ( 視覺訓練 ) 的方法

視障兼多重障礙的幼兒:教學及課程發展的指導原則

重新思考更有效地評估智障學生的能力的方法

視障兒童避免使用LED燈/屏幕及紫外光燈(黑管)作視覺感官訓練;避免長時間、近距離以ipad、電腦、手機等LED電子屏幕作訓練或學習用;學校及宿舍安裝'蚊燈'的注意事項

『瞎眼今得看見』與「低視能訓練」

有關接觸和了解大腦性視障 (CVI) 兒童,以及在學習、教學、訓練、治療及親子交流方面的一些要點與提示